老婆,我們結婚到現在,已經八個多月。或許我常讓你不高興,但是能守候著你跟你一起生活,我真的很開心。期待我們一切會越來越上軌道,生活越來越順利。我們就一起好好的守候我們這個家吧~
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
好柴不會流過東石港
那天跟蔡老師聊起,早期的大埔,或是在東莒這個小島上,大部分的人都是跟青梅竹馬結婚。另外一半就是小時候的玩伴。這到底是怎樣的感覺的?在大埔聚落裡,更是如此。若以六七十歲的老婆婆或老公公來說,這樣的感情與生活模式真的很特別,也特別溫馨長久。此時蔡老師也提到,在他們東石,有一句諺語【好柴不會流過東石港】老一輩的人也是這樣,同一村莊的人跟同一村莊的結婚,最厲害的是隔壁鄰居結婚的機率也很高!我想這是一種村莊裡人與人的信任與交好。能相處那麼久還真的是很不容易。
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
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
欲聞花香,無奈只剩蚊香。
很多時候,到了一個美麗的境地,那裡風景優美,氣侯宜人,生活悠閒,可以讓自己恣意的身處其中,但偏偏人喜歡居住的地方,蚊子也會特別喜歡。馬祖的東莒的大埔聚落真的很讚,很悠閒。但是在我一到之後蚊子卻不得閒。我那原本無限美好的感覺,卻變成得與蚊子對抗的心情,真的很讓人沮喪。
A. 歐牌防蚊液,由藝術轉場專案企劃億美小姐贈送。B. 綠牌防蚊液,郭伯母贈送。C. 台北皮膚科醫師所開立的蚊蟲咬藥膏。D. 東莒衛生所藥帶,非設籍馬祖,持健保卡只要30元就能看醫生。E. 由美麗的衛生所醫生筱琪主任開的三款皮膚藥膏。F. 日本止癢藥水,特別感謝連江縣文化局文化推展課課長曉雲割愛贈送,因為是她從日本買回來的所以特別珍貴,得找個機會來回禮一下。G. 媽媽特地給我的藥膏。H. 五塔油,台灣買超貴的,還算好用。I. 台北買的防蚊液,是目前最有效的防蚊液。J. 目前為止我擦過最能消腫消炎的藥膏,感謝蔡英傑老師的提供,老婆也幫我買一條吧!K. 白花油,想拿來止癢,但真的癢起來時,又沒什麼效。L. 萬用藥膏,涼涼的,因為父親是愛用者,所以我從小到大都是用這個,但是對付東莒的蚊子實在是沒什麼效,蚊子真的很毒。但因為我個人體質的因素加上皮膚敏感容易過敏所以就更嚴重。
其他還有很多沒拍到的有,面速力達母、衛生所的止癢清洗藥水、蜜蜂牌草藥膏,由億美的同事逸馨贈送,在此特別感謝她。下次她若來台北玩再好好招待她一下,順便一提,她的大學同學是身聲劇場的第一百零八個巴奈。
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
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
【環境藝術】與《環境》中的《藝術》及『藝術介入空間』
《藝術》一詞是最簡略的定義,是泛指個人極度性的創造行為。如今,《藝術》二字卻成為自然風景的形容詞,一時之間無法用言語形容的,皆統稱為藝術。是否因為如此,【環境藝術】就在這模糊的概念之中衍生出來。
面對自然的壯闊奇景,最初衷的讚嘆即是人們心理感受到人類存在於自然裡的渺小,因而對自然環境產生讚嘆與崇仰。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,因為無法理解自然的神奇力量,在懼怕之中將這些力量轉化為祭祀與膜拜的神祉。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後,對於自然環境從宗教的崇敬轉為美感的欣賞。
在中國的唐朝之時已經在文學與繪畫上,透過描寫自然景色,來抒發個人的胸中逸氣。創造出面對環境的藝術發展。這樣的藝術形式,是一種對自然環境,純粹欣賞的角度,在繪畫上,透過筆墨恣意的揮灑,純粹是個人欣賞美景的觀感,並非是絕對精準的描寫與紀實。
因為,當時的人已經體悟,自然造物,不是刻意描寫所能呈現,畫的再相似,也比不上原始的美,更何況還有四季、時節、氣候與晨昏的多種變化。所以在中國的山水繪畫裡,強調筆意與墨韻,完全是一種面對自然形成感受的創造力。
在西方文明的發展中由於精研自然力量的研究與再造。一直要到十八世紀末期才開始意識到,風景的美感帶來的震撼力。才開始從美感欣賞的角度去思考環境。到了二十世紀後,因為工業的高度發展,環境快速的開發,自然地貌被破壞而失去原有的生命力與美感。而們開始體認環境保護的重要。因為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只是美感欣賞的問題,更關係到人類與其他物種的生存。因此,在七零年代,現代《藝術》被解構以後,在城市中,在環境裡任何的形式,不限媒材、不限地點、只要你有某種藝術性的說詞,皆能成為藝術。環境裡的藝術,在跳脫沙龍與美術館,就這樣蔓延開來。
到了八零年代後期,藝術家開始反思,藝術品存在於自然環境之中同時,是否也能創造出某種氛圍,藝術家反覆思考這種氛圍是什麼,是一種社區居民參與的藝術行為(人人皆可是藝術家)?還是透或藝術,人可以更深沉的理解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。也因此有藝術家透過藝術行動,發起環境復育等行動。有意識的在積極的復育植被,去除工業性的加工,恢復河川地的自然型態。
在台灣,九零年代初期。藝術家也慢慢的開始與自然環境對話,創造了【環境藝術】的氛圍,以自然或原始的媒材創作,這些媒材是可回收或是無污染的消逝或隱匿在環境裡,是否如此也沒人去調查,但我都相信藝術家美好的本意與創造概念。近年來,更有藝術家進入社區,除了幫忙美化或是重新再利用替代空間,讓它成為社區居民的另類活動區域,更有計劃的種植當地的原生物種,或是不會破壞原始生態的樹木,來創造環境的再生與保護。
我來東莒駐村一個月又八天,看到了這裡的美景,與傳統閩東式建築,還有時空背景鮮明的廢棄軍營。這都將成為我創作的啟發元素。但我有另一個層面的體會。其實這片土地上,早已有人更積極的在創造者片土地驚奇與感動,我僅能做的即是給他們更多的鼓掌與讚揚。我想藝術介入社區,並不是把所有的行頭都帶來,如何跟在地人一起發現與感受在地的美感才是最重要的。最近很多雜誌報導東莒,把此地形容為最後的香格里拉,但香格里拉永遠沒有最後的,因為會因個人的夢想一直發展著。這裡有美景,有沙灘,有新鮮海產,但仍需要更多人的保育與珍惜。
或許遊客來此可以獲得很多驚喜,但若有一天,能不帶渴求來到這個島上,能隨地安然而坐,或躺在大埔村內的草坪上吹著涼風,我想這才是這個島上最大的成功。因為安然也能成為感動啊!
寫於東莒環境藝術節之後,下面放兩件我偷偷做的作品大家看看吧!
《掃地系列二》
面對自然的壯闊奇景,最初衷的讚嘆即是人們心理感受到人類存在於自然裡的渺小,因而對自然環境產生讚嘆與崇仰。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,因為無法理解自然的神奇力量,在懼怕之中將這些力量轉化為祭祀與膜拜的神祉。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後,對於自然環境從宗教的崇敬轉為美感的欣賞。
在中國的唐朝之時已經在文學與繪畫上,透過描寫自然景色,來抒發個人的胸中逸氣。創造出面對環境的藝術發展。這樣的藝術形式,是一種對自然環境,純粹欣賞的角度,在繪畫上,透過筆墨恣意的揮灑,純粹是個人欣賞美景的觀感,並非是絕對精準的描寫與紀實。
因為,當時的人已經體悟,自然造物,不是刻意描寫所能呈現,畫的再相似,也比不上原始的美,更何況還有四季、時節、氣候與晨昏的多種變化。所以在中國的山水繪畫裡,強調筆意與墨韻,完全是一種面對自然形成感受的創造力。
在西方文明的發展中由於精研自然力量的研究與再造。一直要到十八世紀末期才開始意識到,風景的美感帶來的震撼力。才開始從美感欣賞的角度去思考環境。到了二十世紀後,因為工業的高度發展,環境快速的開發,自然地貌被破壞而失去原有的生命力與美感。而們開始體認環境保護的重要。因為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只是美感欣賞的問題,更關係到人類與其他物種的生存。因此,在七零年代,現代《藝術》被解構以後,在城市中,在環境裡任何的形式,不限媒材、不限地點、只要你有某種藝術性的說詞,皆能成為藝術。環境裡的藝術,在跳脫沙龍與美術館,就這樣蔓延開來。
到了八零年代後期,藝術家開始反思,藝術品存在於自然環境之中同時,是否也能創造出某種氛圍,藝術家反覆思考這種氛圍是什麼,是一種社區居民參與的藝術行為(人人皆可是藝術家)?還是透或藝術,人可以更深沉的理解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。也因此有藝術家透過藝術行動,發起環境復育等行動。有意識的在積極的復育植被,去除工業性的加工,恢復河川地的自然型態。
在台灣,九零年代初期。藝術家也慢慢的開始與自然環境對話,創造了【環境藝術】的氛圍,以自然或原始的媒材創作,這些媒材是可回收或是無污染的消逝或隱匿在環境裡,是否如此也沒人去調查,但我都相信藝術家美好的本意與創造概念。近年來,更有藝術家進入社區,除了幫忙美化或是重新再利用替代空間,讓它成為社區居民的另類活動區域,更有計劃的種植當地的原生物種,或是不會破壞原始生態的樹木,來創造環境的再生與保護。
我來東莒駐村一個月又八天,看到了這裡的美景,與傳統閩東式建築,還有時空背景鮮明的廢棄軍營。這都將成為我創作的啟發元素。但我有另一個層面的體會。其實這片土地上,早已有人更積極的在創造者片土地驚奇與感動,我僅能做的即是給他們更多的鼓掌與讚揚。我想藝術介入社區,並不是把所有的行頭都帶來,如何跟在地人一起發現與感受在地的美感才是最重要的。最近很多雜誌報導東莒,把此地形容為最後的香格里拉,但香格里拉永遠沒有最後的,因為會因個人的夢想一直發展著。這裡有美景,有沙灘,有新鮮海產,但仍需要更多人的保育與珍惜。
或許遊客來此可以獲得很多驚喜,但若有一天,能不帶渴求來到這個島上,能隨地安然而坐,或躺在大埔村內的草坪上吹著涼風,我想這才是這個島上最大的成功。因為安然也能成為感動啊!
寫於東莒環境藝術節之後,下面放兩件我偷偷做的作品大家看看吧!
《掃地系列二》
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
駐村的夥伴
告別井裡挑水的愜意,奔向自來水的便利。
來了一個月,自來水終於在其兩位藝術家抵達那天的早上,來安裝。但水不是從自來水廠來的,還是得靠消防車到水庫抽水,再將水灌入水塔裡面。接好水管以後,水龍頭就有水了,生活也會比較方便。
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
東莒另類景點
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
久違了,三十多年不見的老英雄
30日的下午,我正在工作室裡拼命的畫圖,多元就業的大哥大姊,工作結束後在小廣場聊天,此時來了幾位遊客,從來也沒有遊客會自動走進來工作室裡。幾位大哥大姊跟他寒暄說好久好久不見了。原來是我居住點與工作室的主人,本以為是林金炎校長,結果閒聊之後,才知道他是校長的弟弟,已經離開馬祖三十幾年,現居基隆。慢慢的我跟他聊了開來,他一邊感嘆馬祖的發展,也裊裊道出他小時候到成年時期馬祖的過往歷史。

久違了,三十多年不見的老英雄,左後方矮房是他的出生地,右後方是他結婚時的居所
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前夕,共軍為了聲東擊西,先砲轟了馬祖列島,光是東莒(東犬島)就足足轟炸了5個多小時,時間再往前回溯六年,島上的反攻救國軍,出登島之際,徵借了民房成立司令部。一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小嬰兒在此出生,林家的老二,為了期待他擔負起救國的重任,阿兵哥與長官一起為這個小孩取名"英雄"。如今他卻回到故鄉,站在我面前講述他小時候林林總總的兒時回憶:白馬尊王廟建醮時的全村熱鬧與風光、何仙姑正月初九為家裡有出男丁的喝采,小朋友成群的到剛生出男丁的家裡熱鬧熱鬧,拿著主人賞的一元當零用錢。成年後,他哀嘆著馬祖的鎖島政策,讓他每天補的魚只能曬魚乾,卻也不能轉賣其他方(台灣或大陸)!就這樣,靠著漁業生活的小漁村,不沒落也不行。我就這樣跟隨著他的足跡再度認識了大埔,也看了他老婆的老房子,也是村裡沒走幾步路的路程,看了他老丈人的地,說是希望能來開發蠔油煉油廠。道出了他對馬祖未來發展的希望。

民國42年為反共救國軍司令部(目前是藝術轉場的工作室)

雜草後面有個萬丈深坑,直通海底。

軍管時期在大埔聚落內的831
黑黑的山林
訂閱:
文章 (Atom)